沈阳位于中国东北的南部,辽河平原的中央,沈水(今浑河)之阳。早在战国时代,这里就是燕国辽东郡的属地。明代在此设立沈阳中卫。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于1625年在此建都。满语称沈阳为盛京,意思是兴盛的城市。
沈阳的风水在于其地理位置适中。它北有外兴安岭,西有蒙古高原,东有大海,南有鸭绿江。西北高,不失为天然屏障,东南低,水域环绕。它离中原近,是关东与关西的咽喉,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点,也是进可攻、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。据《清太宗实录》记载,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十年(公元1625年) 召集群臣,商议把都城由东京(今辽阳市)迁往沈阳,有人认为劳命伤财,而努尔哈赤执意要迁,他说:“沈阳形胜之地,西征明,由都尔鼻渡辽河,路直且近;北征蒙古,二三日可至;南征朝鲜,由清河路以进,且于浑河、苏克苏浒河上流伐木,顺流下,以之治宫室为薪,不可胜用也,时而出猎,山近兽多,河中水族,亦可捕而取之,朕筹此熟矣,汝等宁不计及耶?”努尔哈赤是从军事和生活两方面看待沈阳形胜的,他把都城迁到沈阳,奠定了灭明的基础。
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在沈阳营建了宫殿,即沈阳故宫。故宫位于旧城中心,占地六万平方米。它坐北向南,分为三部分。东部以大政殿为主体,殿前甬道两侧各排五亭,工整对称。中部以崇政殿为主体,北面有高台,台上建有凤凰楼和清宁宫。西部以文渊阁为主体,阁顶为黑琉璃瓦,黑色代表北方,寓意水能灭火。
沈阳以东有福陵,是努尔哈赤的安葬地。福陵风水很好,北倚天柱山,南滨浑河。陵园坐北面南,万松苍翠,清人高士奇有诗云:“四瞻苍蔼合,俯瞰曲流通,地是排云上,天因列柱崇。”陵园建设很讲究,中间为正红门,门内有华表和镇邪石兽,经过碑楼到达方城,隆恩殿后是宝城,宝城下面是地宫。这种建筑形式对河北的清东陵和清西陵有直接影响。
福陵的风水格局不是偶然形成的,而是满清统治者风水思想的产物。据《清太宗实录》,满人讲究风水:“初,上(皇太极)命诸贝勒大臣敬卜吉坏,建造山陵,奉迁太祖高皇帝梓宫安葬。至是议定卜吉地于沈阳城东二十里浑河北石嘴头山,遭高诣东京奉迁孝慈高皇后梓宫,与太祖高皇帝合葬。”可见满人在人关前已经盛行风水观念。
满清旧都沈阳
赞 (0)